近日,《“十四五”航空物流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物流規劃》)正式印發,首次將航空物流納入行業發展規劃。《物流規劃》的編制背景是什么?編制過程有哪些考慮?謀劃了哪些重點任務?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民航局運輸司相關負責人。
航空物流凸顯重大戰略作用
1.目前我國航空物流發展現狀是什么?
答:“十三五”時期,我國航空物流在發展規模、航線網絡、安全保障、企業競爭力、治理能力、綜合效益等方面取得較好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新時期民航強國建設提供了新動能。特別是近兩年的全球疫情形勢之下,航空物流表現出了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和巨大潛力。2020年,全行業貨郵運輸量、貨郵周轉量分別完成676.6萬噸、240.2億噸公里,規模穩居全球第二;我國航空貨運航班通達國內237個城市(不含港澳臺),聯通國際62個國家的153個城市,其中全貨機通航國家26個。
從國內來看,“十三五”期間,形成了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機場群為核心的航空貨運網絡;國航、東航、南航等傳統貨運企業加快轉型,服務向航空物流鏈條兩端延伸,郵政、順豐、圓通等寄遞物流企業積極加強航空能力建設。
從國際貨運來看,2020年,部分綜合性樞紐機場貨郵吞吐量排名世界前列,上海浦東(3)、廣州白云(15)、深圳寶安(19)、北京首都(22)機場位列全球30強,杭州蕭山(33)、鄭州新鄭(38)、成都雙流(40)機場位列全球50強;上海浦東機場國際出港航班電子運單總量全球第一,北京首都、廣州白云位列全球15強,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
在治理能力方面,2018年,民航局出臺《關于促進航空物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搶抓航空物流業發展新機遇;疫情期間,民航局啟動重大航空運輸保障機制,優化貨運航線航班管理,大力推動“客機載貨”,開通審批“綠色通道”,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8月,民航局首次出臺《關于印發貨郵飛行航班時刻配置政策措施的通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提升我國國際航空貨郵運輸能力。這些政策的出臺,都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但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現階段我國航空物流是建設多領域民航強國的弱項,發展仍面臨不少瓶頸,存在主體服務能力仍不強、基礎保障能力不足、數字化水平不高、營商環境有待改善等突出問題。
2.《規劃》編制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與國家戰略有效融合?
答:未來一段時期內,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但貿易格局調整加速,產業鏈格局向區域化、多元化轉型,穩定供應鏈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經濟復蘇的重要舉措,部分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制造業向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遷移,疫情持續反復進一步加大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航空物流作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對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此,“十四五”期間,我國航空物流發展將面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產業鏈加速調整、新冠疫情反復、國內市場加快提升、新一輪科技革命等形勢變化,新機遇和新挑戰對航空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國際環境的復雜變化要求我們提高航空物流發展的自主可控能力,國內超大規模市場要求航空物流提質降本增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提高航空物流的服務品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航空物流加快技術創新業態升級,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要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航空物流體系。充分考慮以上形勢變化,民航局編制《物流規劃》,以期對行業發展做出規劃指引,努力在危機中孕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拓新局,促進航空物流實現高質量發展。
部署三大體系重點任務
3.此次《物流規劃》作為首個航空物流專項規劃,體現出了對航空物流認識上的哪些轉變?
答:首先是從“重客輕貨”到“客貨并重”的轉變。改變以往重點支持客運的政策導向,實施“客貨并重”發展策略。由于客機腹艙載貨具有成本低、通達廣的特點,“航空物流發展不能簡單追求全貨機數量上的增加”,需要統籌好“客貨關系”。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客機腹艙仍然是最現實的選擇之一。
二是從“場到場”到“門到門”的轉變。我國航空物流表面上弱在空中,實際上弱在鏈條,傳統航空貨運服務鏈條較短,主要提供“機場到機場”的運輸服務,難以滿足“門到門”的運輸需求,缺乏最先一公里的攬貨能力與最后一公里的地面配送能力。
三是從單一業態到全局生態的轉變。發展著力點從單一的運輸鏈條拓展到與多種生產鏈條融合,推進物流降本增效從單一物流環節向物流組織模式創新轉型。著力推動航空物流企業與快遞、跨境電商、生產制造企業深度合作。
四是從行業管理到融合治理的轉變。堅持系統觀念,發揮市場機制和各部門的政策合力,推動航空物流生產方式由行業化向社會化轉變,打造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因此,降本增效是此次《物流規劃》的核心內容。我們以“強鏈、補鏈、延鏈、融鏈”為路徑,從“規模領先、安全可靠、智慧先進、優質高效”4個方面提出了12項發展指標體系。《物流規劃》將著力強服務、強保障、強治理,重點謀劃“三大體系”重點任務,包括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完備的保障體系,構建精準協同的治理體系。針對三大體系的重點任務,《規劃》布局了三大工程,即航空物流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航空物流設施提升工程及航空物流試點工程。對任務進一步細化落實,全力打造更高效率、更有韌性、更加安全的航空物流體系,推動提升行業競爭能力。
4.民航“十四五”總體規劃提出要以智慧民航建設為主線,這在物流專項規劃中如何體現?
答:首先體現在《物流規劃》堅持創新融合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充分整合各種資源,提升智慧發展水平,加強航空與物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深度融合,提升航空貨運供給質量,培育航空運輸的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其次,在發展目標中有一個具體目標是“服務能力智慧先進”,航空物流信息化、智慧化應用水平顯著提升,貨運單證電子化率達到80%,電子運單在全國主要機場推廣應用,智慧設施國際航空(貨運)樞紐覆蓋率達到80%。
而在《物流規劃》所謀劃的“三大體系”重點任務中,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建設先進完備的保障體系。重點在優化樞紐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貨運、完善集疏運體系等方面發力,應用“云大物智移”等先進技術,加快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建立系統化、專業化、集中化、智慧化的貨運設施保障體系,提升運行效率。
如何建設智慧貨運呢?具體來說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快現代化技術裝備研發,比如冷鏈、醫藥、超大超重貨物等特殊貨物的專業運輸裝備研發,基于人工智能的違禁品機器識別、大型貨物掃描探測等新技術等,解決行業發展共性關鍵問題,推進航空物流設備先進適用、完備可控。第二方面是推廣應用智能設施,例如支持智能分揀、智能裝載、智能倉儲等航空物流設施建設,鼓勵應用無人駕駛智能卡車、自動導引車、智能穿梭車、無人機等智能化運載設備等。第三方面是推廣貨運電子化。我們知道鄭州機場航空電子貨運試點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嘗試,下一步我們要總結推廣其經驗,鼓勵其他機場打造電子貨運平臺,推動航空公司和貨運代理企業使用電子運單和在線物流服務,推動信息共享、標準統一和安檢互認,實現民航“十四五”規劃中所說“貨物運輸‘一張單’”。第四方面是促進物流信息互聯互通,有了硬件的智慧升級,還需要能夠推動貨運代理、機場、貨站、航空公司、海關等多個主體開放共享的平臺,這就需要推動物流設施設備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全面聯網,建立一站式信息發布渠道和查詢窗口,打破信息壁壘。
積極探索航空物流發展新路徑
5. 航空物流發展水平在變化,政府治理手段也需要變化。《物流規劃》在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如何布局?
答:《物流規劃》致力于構建精準協同的治理體系。總體來說是以“建規范、優環境、強監管”為核心,建立健全符合航空物流發展規律的規章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治理手段,加強部門協同,全面落實“放管服”,著力構建創新性強、開放度高、包容性好的現代航空物流治理體系。
在完善法規規章建設方面,我們將推動出臺《公共航空貨物運輸管理規定》,修訂《公共航空運輸危險品管理規定》,積極推進《民用航空貨物運輸安全保衛規則》修訂,適時修訂《民用航空安全檢查規則》等,為提升航空物流治理體系奠定法治基礎。同時,還要加強國際法規標準研究,特別是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民航對話合作等,積極參與國際航空物流安全與運行標準制定,探索國際(地區)間航空物流數據交互制度,提升中國民航話語權。
新業態、新格局都需要對治理手段的創新。我們將以示范工程為切入點,積極探索航空發展新路徑;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科學研究手段,加強監測分析,提升決策水平,推進監管方式由“傳統監管”向“精準監管”的轉型。另外,還將通過創新社會治理、加強行業自律、加強信用監管等各類方式進行監管創新,加大“放管服”力度,推動航空物流健康發展。
6. 我們注意到,在規劃的保障措施中,著重提出了“提升人才保障”。這一點是如何考慮的?
答:之前我們也分析了目前我國航空物流發展的基本狀況。其實不論是主體服務能力,基礎保障能力,還是數字化水平和營商環境等問題,都離不開“人才”二字。人才也是中國航空物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因此,我們希望加強航空物流專業型、管理型人才培育,培養一批熟悉國際物流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加快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航空物流人才體系。加大科技研發支持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建立航空物流領域行業智庫,充分發揮技術支持、統籌管理和政策咨詢作用。
另外,《物流規劃》還提出了加強組織協同、強化規劃落實方面的措施,三個方面基本涵蓋了規劃落地的各階段、多方面、全要素,為規劃目標任務落實提供有力支撐。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