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意味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真的來RCEP將極大降低我國對外技術、關稅、程序、標準、知識產權等壁壘,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對TMT、供應鏈與物流運輸、醫療與生命科學和跨境電商等行業帶動優勢明顯。利好下,中企出海賽道即將迎來高速增長期。
近日,在海絲中央法務區舉辦的首期高端講堂上,來自經貿、法律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稱,RCEP作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協定,其生效實施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為我國企業出海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RCEP紅利”體現在哪?
高文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顧問委員會委員管健通過“法律指南”的形式,把RCEP文本拆分成正文和四大承諾表,并把RCEP文本歸納為“市場準入”和“規則標準”兩大部分。市場準入的內容包括關稅減讓、服務領域的開放、投資準入和人員流動等。規則標準的內容是針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具體規則,以及其他貫穿于整個協定的基本原則比如國民待遇、透明度等。
企業如何利用RCEP?管健特別談到RCEP協議里的區域成分累積規則。他認為,如果把RCEP里所有的規則按重要性排個順序,那么排第一位的一定是區域成分累積規則。累積規則是原產地規則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指在確定貨物的原產資格時,如果使用了來自協定其他締約方的產品,允許將自貿協定的其他締約方使用原產材料加工生產的產品累積至最終產品。RCEP累積規則適用范圍更廣,包含15個成員國。RCEP累積效應更加明顯,締約方區域價值成分累積達到40%就視為具備RCEP原產資格。
管健稱,原產地規則的技術性很強,涉及細節較多,尤其是RCEP協議里的區域成分累積規則,企業有必要深入地學習研究并善加利用。這個規則落地實施后將在區域內產生貿易創造的效果。因為既然在區域內采購原產材料就可以參與區域價值成分累積、獲得原產資格,并在區域內自由流通,那么區域內的企業會盡可能采購區域內的原產材料,這樣就會帶動區域內貿易的增長,由貿易增長帶動的需求增加可能也會帶來投資的增長。
RCEP生效后,原產地證書優惠便利的政策受到廣大企業歡迎。中海國際咨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秦陽認為,從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角度觀察原產地規則,RCEP的原產地標準更加靈活。
“企業要因勢利導,練好內功,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秦陽說。他認為,企業應做好充分準備,修煉好“內功”,充分利用RCEP關稅減讓優惠,從原產地累積等規則出發,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未來要把立足點放在走出去,擴大中間品的出口,重新布局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積極拓展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提供高品質商品和服務。提升企業的內控機制,降低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RCEP生效后,不少企業積極申請RCEP項下優惠原產地證書,獲得了真金白銀的關稅優惠。有專家稱,企業應充分認識RCEP原產地區域累積規則的商業價值,用好RCEP原產享惠門檻更低的優勢,積極擴大中間產品生產規模,吸引更多有競爭力的投資者開展合作。
RCEP投資規則為企業帶來機遇
在投資領域,中國在RCEP里面做出了相當高的開放承諾。同樣,其他國家對其投資領域內的開放也是高水平的,這樣就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到RCEP的其他成員國投資帶來了機會。
談到RCEP投資規則為企業帶來的機遇,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曉君稱:“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中國大量的海外貿易是建立在投資保護促進自由化與便利化規則的基礎上,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第一,對外投資第二的一個雙向投資大國。目前對RCEP成員國投資額的存量達到了1760億美元,規則的生效實施推動了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本的建設,將會極大地激發投資規則對中國及其他成員國投資發展的貢獻。”
談到RCEP投資自由化,張曉君認為,出海企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對外開放,一舉一動都可能涉及到涉外的法律、國別的法律和國際規則,都可能會引發爭端,這不僅對企業,對政府也是很大的挑戰。他認為,企業系統學習應用規則是當務之急,只有吃透RCEP規則的規定和界定,綜合起來運用才能把這一全球最大自貿區的規則紅利享受好。
中國貿促會法律事務部部長、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秘書長劉超稱,RCEP生效以后,對中國廣大企業是很大的機遇,這套規則只有廣大企業使用起來,利用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要把規則所帶來的便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企業有獲得感。劉超稱,除了解讀規則,還應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讓廣大企業更好地使用規則、利用政策紅利。他指出,RCEP生效后,海絲中央法務區聯手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舉辦高端講堂,對生效后的企業出海的挑戰和機遇進行解讀,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