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建設包含航空物流業在內的現代流通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從行業層面對航空物流“十四五”發展進行系統謀劃是推動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暢通雙循環新格局的必然選擇。
充分認識航空物流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
新發展格局的“內”和“外”強調的是空間重點的轉換,其關鍵在循環。航空物流是實現經濟循環中供需對接的重要環節,是國內大循環的基礎骨架之一,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市場接口,在促進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航空物流是有效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紐帶,有利于暢通內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挖掘內需潛力,本質是將國內市場一體化提高到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國內市場一體化以區域間要素流動與商品交易為主要載體,其建設和完善高度依賴流通效率的提升。
航空物流是高效連接跨區域生產和消費最有效的物流方式,是破除區域間物流阻隔、重塑產業空間布局、培育城市競爭優勢的有力抓手。大力發展航空物流有利于提升要素和商品流通效率,激發地方經濟活力,暢通內循環。
航空物流是提升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拉動內循環。航空物流是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航空物流的速度優勢有利于企業內部及企業間快速組織生產,從而促進分工深化,為塑造產業新競爭優勢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航空物流的組織形態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強,有利于形成敏捷性供應鏈,更好適應高端制造、醫藥冷鏈、高端消費等實體經濟柔性生產組織的要求,為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成本和效率空間。
航空物流是產業和經濟安全的基礎保障,有利于穩定外循環。航空物流在跨境運輸中的時效安全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穩定供應鏈、暢通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航空貨運主要服務高科技產品、機器設備配件組件等貨物出口,其供應鏈的穩定直接關乎國民經濟安全和民生福祉。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和先進制造業,其產業鏈條長,生產環節多,核心零部件、關鍵原材料和中間品高度依賴國際航空物流。此外,航空物流的應急功能較強,是關鍵時期國家戰略性物資快捷運送的生命線。
航空物流是國內外市場對接的橋梁,有利于促進雙循環。航空物流是發揮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協同運行的可靠保障,是在擴大開放中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交通方式。航空物流是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的重要支撐,我國航空網絡通航國家的貿易量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2%,涵蓋了我國國際貿易的主要伙伴,為我國醫藥、電子產品、快件、跨境電商、生鮮冷鏈等各類生產性和消費性貨物進出口提供雙向物流通道。航空物流高效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有利于擴大物資和商品流通的空間范圍,促進國內、國際市場高效協同發展。
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
對航空物流“十四五”時期的發展要求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四個特征:一是區域發展更加均衡化,區域間循環加強;二是產業發展更加柔性化,產業循環更敏捷;三是消費需求更加多樣化,產銷循環更注重互動;四是外向經濟更加主場化,內外循環更加注重自主和安全。以上宏觀層面的轉變對航空物流的布局、結構、質量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
提升區域發展服務能力。國內大循環是共同富裕目標下的循環,離不開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普及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群發展、自貿區戰略有利于促進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內區域經濟布局,將成為促進雙循環的新增長極和新動力源。這就要求航空物流圍繞區域發展戰略優化物流組織模式,完善航線網絡布局,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從而降低區域間物流成本,提升城市化和區域發展戰略服務能力,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
優化供給能力。新發展格局是以提升國內經濟運行內生動力為牽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循環體系。如何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是航空物流服務新發展格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在經濟發展新階段和新技術賦能的加持下,消費需求更加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產業需求更加注重敏捷性、柔韌性、定制化,迫切要求航空物流優化供給能力,更好滿足需求、牽引需求、創造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動態適配。
增強全球通達性。新發展格局是國內國際市場相互促進的經濟循環,是主場全球化的循環,是以利用內需為主的更高水平開放中的循環。具體來說,通過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形成虹吸效應,吸引全球資源集聚,以國內市場發展拉動國際市場復蘇,以國際市場發展反哺我國經濟發展,從而實現雙循環。更通暢的國際通道、更廣泛的國際網絡是實現以上循環的必要保障。這就要求航空物流不僅要在國內實現區域高效連通,而且要對外實現全球暢通、內外互聯互通。
加強自主可控能力。確保產業鏈自主可控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只有充分保障產業鏈安全,才能有效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后疫情時代,經濟安全尤其是產業安全受到各國高度重視,全球產業鏈布局將從效率導向轉向兼顧效率和安全,產業鏈布局將朝著區域化、短鏈化的趨勢發展,我國產業鏈的發展也將更加注重穩定可靠。這就要求航空物流必須具備自主可控能力,提高系統韌性,增強外部風險抵御能力。
找準“十四五”時期
航空物流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
以問題為導向,“十四五”時期航空物流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在于總量、質量、空間、戰略四個適配。即通過提高供給能力實現總量適配,促進循環規模;通過提高供給質量實現質量適配,促進循環質量;通過完善總體布局實現空間適配,提高循環效率;通過有序擴大對外開放實現戰略適配,提高循環效能。
提高供給能力,實現總量適配。一是完善基礎設施供給。基礎設施供給是航空物流供給能力的基礎。
《“十四五”航空物流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航空物流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予以高度重視,對機場布局、網絡構建、基礎設施、集疏運體系等均做了詳細的規劃,有利于形成提高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滿足國內超大規模市場需求。二是優化制度供給。制度供給是航空物流供給能力的政策保障。《規劃》瞄準構建創新性強、開放度高、包容性好的現代航空物流治理體系,對規章標準、資源配置、協同創新治理四個維度進行了規劃,有利于為航空物流發展創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制度環境,最大限度釋放航空物流供給能力。
優化供給水平,實現質量適配。一是強化技術賦能,提供現代化的供給質量。《規劃》充分認識創新和新技術在推動物流供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建設智慧貨運,推廣應用智能設施、建設安保智能設施,有利于為航空物流提供更高品質、更高效率的服務產品。二是培育新動能和新增長點,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適配。《規劃》對提升市場服務能力、延伸拓展服務領域做了單獨闡述,提出了推動消費物流擴容提質、鼓勵跨境電商物流加快發展、推動冷鏈物流規模化發展、強化制造業供應鏈支撐作用、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創新產品體系等措施,有利于增強航空物流對相關產業的有效供給,在促進傳統消費的同時培育出新型消費,實現供需有效對接。三是增強行業自身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性,輸出安全可靠的服務供給。《規劃》從培育優質市場主體、加快基礎設施現代技術裝備研發、推動國際航空物流網絡自主可控等角度,對提升航空物流自主可控能力做了系統規劃,有利于提升航空物流對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能力。
完善總體布局,實現空間適配。一是以激發國內市場需求潛力為重點,完善航線網絡布局。《規劃》精準對接區域發展戰略,提出了國內、國際運輸網絡和通道布局重點,對多式聯運、通用航空物流網絡進行了規劃,有利于形成合理布局和高效運行的物流網絡,支撐引領“大循環、雙循環”。二是以提高服務我國產業經濟格局能力為目標,完善樞紐布局。《規劃》提出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優化完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綜合性樞紐機場貨運設施,穩妥有序推進建設與我國產業經濟格局、綜合運輸體系相適應的航空物流設施體系,有利于提高樞紐格局對經濟格局的空間適配。
有序擴大對外開放,實現戰略適配。一是擴大市場準入,推進制度開放。《規劃》提出積極與主要貿易伙伴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施商簽貨運自由化航權安排,進一步放開部分機場貨運第五航權,支持國內自貿試驗區建設等措施,有利于國際航空貨運通道構建,促進生產要素和商品跨境高效流動,提高服務新格局的能力。二是支持兩業融合,加快“走出去”。《規劃》提出鼓勵國內企業共建海外貨站、轉運中心、海外倉,支持國內企業與國外物流企業、地面配送企業等加強合作,推動航空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國際發展戰略對接等措施,有利于提升航空物流服務對外開放戰略的能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作者占芬 單位: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