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臨港產業發展態勢與路徑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 鄧延潔
在2024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進會的演講(摘要)
(2024年3月28日 山東·煙臺)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前我國臨港產業發展的態勢和路徑。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介紹。
一、我國的臨港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依托港口資源優勢 我國臨港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當前我們國家的臨港產業依靠港口的資源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港口興、則臨港產業興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港口整合讓可發揮作用的港口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臨港產業發展也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更加重視產業鏈的延伸和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同時更加重視與城市經濟的協調互補,二是更加延伸了港口的輻射作用。
(二)與港口發展相適應 各地臨港產業處于不同階段
案例一:天津臨港經濟區
天津臨港經濟區占地面積達200平方公里,主導產業是裝備制造、糧油食品加工物流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補充、海洋經濟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前面是北疆、東疆、南疆的綜合散貨區,然后是臨港經濟區,發展的過程逐漸地完善、清晰和協同。
案例二:上海臨港經濟區
上海是我國港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尤其是集裝箱行業,排名全世界第一。上海臨港經濟區占地面積達到了315平方公里,同樣發展汽車整車、船舶制造、發電設備、海洋工程、航空零部件等產業,以高端制造、極端制造以及自主制造為主導發展,形成港-產-城一體化的態勢。
案例三:廣東深圳前海自貿區
深圳前海自貿區規模雖然小,但是厚積薄發,港口的發展和現代金融、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基本上實現了港、產、城一體化融合。
除此之外,我們也做了一些遼寧的情況梳理。我們觀察到很多產業靠港口發展,但是同時也給人一種雷同的感受,基本上都有石油化工、冶金裝備等產業,尤其是石化,基本都在第二和第三階段。我們港口產業發展基本上還是一些親水的產業,例如化工、鋼材等。
(三)我國臨港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許多臨港城市的產業規劃缺少統籌,布局相對分散。二是傳統的重化工占主導,臨港的高端產業、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集聚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各港和產業發展不均衡,融合度有待于提升。四是土地的利用、資源的效率有待于加強。五是港口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目前通過港口整合、資源優化等手段,港口的發展正在朝著一個好的方向邁進。
二、國外臨港產業發展歷程
案例一:漢堡港
漢堡港面積較大,達到了100平方公里。漢堡港是德國邁向世界的門戶,是北方經濟的核心,也是第二大工業中心。除了跟產業結合,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多式聯運方面發展較好,港鐵聯盟、港航聯盟的模式比較凸顯。同時,其產業發展也是以修造船、機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造船、物流為主,同樣建設自貿港,且和免稅貿易相關。此外,在優化港口職能方面,發揮了政府作用,同時注重協會,漢堡港口金融協會和漢堡港的市場和公共關系協會的協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漢堡港也做了智慧港口的戰略規劃,由于漢堡港屬于能源港,其規劃把能源的作用發揮得更加極致。
案例二:新加坡港
新加坡港西臨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很重要,貿易發展也很快。通過五大港區,尤其是裕廊(JURONG)工業區,利用新加坡的區位優勢和貿易進行發展。裕廊工業園發展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在60年代-70年代是勞動密集型;80年代是資金密集型;90年代是技術密集型;到了2000年,是知識密集型。它也是通過港口的發展、產業迭代進行開發的,也有石油化工、修造船、工業制造、航天物流等產業。新加坡港的特點之一是具備非常好的自貿、稅收優惠條件,它依托網絡建立了國家貿易網來提高運營效率。
從這幾個國外的港口可以看出一些共性特征,無論是規模大一些的荷蘭鹿特丹和漢堡港,還是規模相對小一些的日本三灣和新加坡港,都選擇了依靠港口資源發展親港產業,例如煉油、石油化工、造船、機械制造、高端制造業等等。現在發展升級迭代,比如石油化工,前不久湛江也引進了德國巴斯夫,這是技術優、污染更小的產業,做到了產業升級。
國外港口發展的案例對我們也有一些啟示。一是注重產業集群和一體化開發提高港口和臨港產業的效率;二是制定相應的政策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三是重視規劃,從前面介紹的港口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發展港口的起步階段就要跟港-產-城和產業規劃布局進行統籌協調;四是注重迭代,以新加坡港為例,五代都在原有發展基礎上進行迭代升級。
三、新時代 新形勢 新要求
(一)臨港產業的發展階段和演化特征
首先,港口產業的發展有它的規律和演變過程,我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傳統的運輸、物流。第二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重制造業、重化工比較多。第三階段是成熟階段,重化工和輕化工混合形成臨港產業,污染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第四階段是當前階段,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臨港產業。每一個階段大致需要迭代二十年,第一代大概在60年代,第二個是80年代,第三個階段是2000年,第四個是2020年左右。這種城市的產業發展也是跟我們港口發展緊密結合的,第一個階段是以港促產,第二個是以港興城,產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第三個是港以城興,第四是港城共榮。整體呈現出從服務運輸為主的港口到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演變過程。
(二)港口發展新時代的戰略導向
進入新時代,尤其是在2020年以后,黨中央提出了“一主體、雙循環”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更快,港口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逐漸地加快,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更加重視通過港口物流嵌入到優勢的生產制造業、國際貿易服務來打造物暢其流的供應鏈體系,來強化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增強產業鏈的創造力,支撐我國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三)全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需求導向
從需求來說,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它的特征就是產品朝著高端化、定制化、小批次發展,過去是大批量、小批次,現在是多批次、小批量發展,同時現在的新業態也在逐漸融合發展。
(四)港口功能演變
從港口的角度,體現出了創新、拓展、融合的大趨勢,功能從運輸樞紐向貿易樞紐轉變;從空間來說,已經從海側向陸側發展,功能的發展趨勢是點-線-面,過去只是單一功能港口裝卸作業,通過多式聯運延展到一條線,尤其是供應鏈,從而形成了生態鏈的競爭,構成了面。此外是融合,港口水運要和公鐵水空進行融合,有的港口叫四港聯動,水港、空港、鐵港、信息港融合,進而延伸和物流、商貿、金融融合。這體現了港口雖然重視自身的發展,但是其最優決策并不等于整個物流鏈的最優決策。港口現在是從供應鏈的視角去體現自己的作用價值,比如山東港口集團的建設,去年年底山東港口集團成立了供應鏈服務中心,以港口作業延伸到航運、物流甚至海外形成供應鏈的組織,目的也是形成供應鏈的最優,強化跟產業鏈的協同。這種發展趨勢也實現了供應鏈的拓展,使港口向綜合物流樞紐發展、向內陸發展并與商貿相結合。
港口在供應鏈中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朝著供應鏈的組織中心發展,而且疊加了智慧、綠色。港口要通過跟物流、航運、貿易、產業協同,來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協同發展。下面講一個案例來更加生動地說明這三鏈融合的作用。
比如,年輕女士喜歡的服裝品牌ZARA,這是一件快消品,非常時尚,但價格很便宜,幾百元就可以買來。按照一般理解,快消品、低端貨的物流應該用常規的鐵路、水運等,但是ZARA選擇的恰恰是航空物流,而在傳統概念里,航空物流是做高端貨物流的。ZARA的理念是從價值鏈的角度,市場的需求基本上是兩周的時間,從動意想買服裝到買下來,在兩周之內有消費的動力,而服裝通常需要兩三天做設計,要一周的時間做制造,留給運輸的空間只有三到四天,所以只能選擇航空物流。ZARA總部在西班牙,它物流的解決方案是一天歐洲,兩天美國,三天全球。盡管航空物流費用比較高,但它是整個體系,每周推出5-8個品牌,同時又通過過季降價的手段進行貨幣的快速回籠。從這個案例來看,任何一個企業和產業都應以價值鏈來思考產業鏈并構架供應鏈,所以港口物流一方面要正向的去提供物流供應鏈,但是在構架方案的時候,要有逆向的以價值鏈的視角,思考產業鏈以及供應鏈的協同。
另外,從中歐班列也體現這種價值鏈的成分,中歐班列早期是解決惠普筆記本的物流問題,從蘇州移到重慶,動意是要在內陸發展。但是最近幾年靠近港口的城市,比如蘇州、深圳乃至青島,也逆向開設了中歐班列,這是因為蘇州和深圳都是高端制造業的集聚區,有一些產品不僅需要低成本海運,也需要航空乃至鐵路實現不同的訴求,打造供應鏈。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產業已經邁向中高端,對于物流的交付、時效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小批次、大批量向多批次、小批量、定制化發展,從粗放型向精益化轉變,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進行轉變,港口已經變成供應鏈的競爭。
此外,建設世界一流港口也要求港口延伸物流供應鏈,在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發展港口經濟。今年初第四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其中也提到了臨港經濟。
四、發展態勢和路徑
港口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港口轉型升級、港-產-城融合、要素集聚和網絡鏈接以及綠色和智慧發展。
發展路徑一是加快港口轉型升級,提高港口的物流能級,推動資源的整合,尤其是強調港口和貿易產業的適配性。這一點是在2022年習總書記考察海南洋浦港提出來的,由于地域不同、情況不同,港口和產業發展不能一刀切,所以在洋浦港的時候總書記強調了港口與貿易和產業的適配性,應有的放矢地將產業特點和港口有機結合,而不能過分地扁平化、大規模化。
發展路徑二是集聚要素,依托物流樞紐,構建供應鏈的組織中心。應該集約要素,著力發展好港口國家物流樞紐的核心作用,要把物流樞紐跟港口經濟發展好。港口物流樞紐有一個概念,叫“集聚更強、輻射更廣、服務更優、效率更高”,這幾個“更”體現了國家物流樞紐的作用。港口物流樞紐要發揮作用、發揮核心要素和功能,一是要優化運營組織,形成干-支-配一體化,即通道-樞紐-網絡。在通道層面要通過干-支-配形成高效,同時要在多式聯運體系的支撐下進行融合,尤其是干線和樞紐要與多式聯運結合。而網絡層面是與商貿型、制造型、港口型、口岸型有機地結合,所以港口應打造集聚區,集聚區應拓展成效,而且要依托這種資源形成供應鏈的組織中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國家物流樞紐的核心作用。
發展路徑三是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港口物流樞紐應積極推動現代港航服務業,以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為支撐,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尤其是港口物流。此外,當前港口的挑戰就是如何支撐好中高端產業鏈,更需要我們做好精細化的組織和服務。
發展路徑四是加強對外開放,提高臨港產業的效率。
發展路徑五是要注重智慧綠色,這也是我們的底線,也是我們今后發展的生命力,要通過綠色智慧來推動港-產-城有機、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的匯報,謝謝大家!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