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09 17:06:34 國家郵政局

為進一步推進“快遞進村”工程,國家郵政局日前印發了《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4月9日,國家郵政局召開2020年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對《行動方案》進行發布解讀。中國快遞協會聯合13家快遞物流和電商企業共同發出倡議,表示將積極響應和落實《行動方案》,同心協力推進“快遞進村”。
《行動方案》明確,到2022年底,我國農村快遞服務深度顯著增強,縣、鄉、村快遞物流體系逐步建立,城鄉之間流通渠道基本暢通,農村綜合物流服務供給力度明顯加大,快遞服務“三農”成果更加豐碩,廣大農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快遞服務,符合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為實現此工作目標,《行動方案》提出要堅持統籌規劃、政策引領,市場配置、創新驅動,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原則,鼓勵郵快合作、快快合作、駐村設點、交快合作、快商合作及其他合作等多種方式推進。
據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邊作棟介紹,“快遞進村”是指快遞服務通達建制村,既包括快遞企業直接設立站點的模式,也包括與其他商業組織合作提供快遞服務等多種模式。推動“快遞進村”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工程,是郵政快遞業未來三年的工作重點,是實現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邊作棟表示,快遞進村的關鍵前提是快遞下鄉。國家郵政局于2014年啟動了“快遞下鄉”工程。6年來,我國快遞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快遞服務深入農民生活,呈現出準公共服務的屬性。據統計,目前,全國幾乎所有的縣級以上城市都有快遞網點,全國96.6%的鄉鎮已經建有快遞網點,有26個?。▍^、市)實現了鄉鎮快遞網點全覆蓋??h、鄉兩級服務網絡的建立,使快遞進村具備了現實的基礎。在“快遞下鄉”的帶動下,各地進一步延伸服務網絡,在直投到村方面進行了一些不錯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邊作棟指出,為保障方案有效落地,國家郵政局將繼續與商務、農業等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農村快遞服務監管,督促企業履行服務承諾,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快遞進村”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組織落實。他也建議快遞企業堅持包容共享的發展,通過抱團發展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堅持全網協調的發展,進一步優化攬派兩端的利益分配,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力度;堅持保證服務的發展,進一步壓縮農村快件時限,不斷提升農村快遞服務質量。
在發布會上,中國快遞協會聯合郵政EMS、順豐速運、中通快遞、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速遞、百世快遞、德邦物流、京東物流、蘇寧物流、菜鳥網絡、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等13家快遞物流和電商企業發出倡議,表示將竭盡全力,切實推動“村村通快遞”的宏偉目標,成為這項重大工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讓廣大農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為此,中國快遞協會和各企業共同倡議:一是深刻領會“快遞進村”工作的重要意義,結合快遞企業和地域實際情況,按照《行動方案》的總體部署,加快推動本企業的“快遞進村”工作進程;二是通過郵快合作、快快合作等方式逐步創新和完善農村網絡發展模式,拓展農村快遞網絡廣度和深度,為農村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快遞服務;三是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加強快遞進村多方合作、努力融入鄉村建設,讓快遞服務在2022年底通達全國31個省(區、市)的建制村,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當地農民生活。
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表示,我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農產品資源豐富,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農村快遞市場的“藍?!鼻熬皬V闊,《行動方案》的出臺恰逢其時,希望通過各企業自身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畫大服務現代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的同心圓,共建共享農村快遞物流的生態圈。他同時表示,目前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業務量不大,快遞運營成本拉高,網點投入后存活壓力大,希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資源配套、財稅減免、規范消費、凈化市場等方面給予支持。
每日 推薦
- 神州控股聯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和供應鏈綠色可持續發展
- 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低空運輸智能通關模式啟動
- 涉外賣員、網約貨車司機權益 最高法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相關案例
- 張國清出席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式并在福建調研時強調:不斷提升數字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
- 長安凱程V919全球預售開啟,11.99萬元起!揚帆啟航,VAN事如意
- 今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91萬億元 工業品物流總額比重超八成
- 國家能源局出臺舉措 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 去年全國重點地區快遞服務全程時限53.88小時
- 十部門聯合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到2027年交通行業電能占比達10%
- 長三角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