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05 14:16:18 現代物流產業網
關注中物聯
文 /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賈奧勝
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但仍然存在產能過剩壓力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鐵礦資源對外依賴度高、產業集中度偏低等問題。
2024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鋼鐵業健康發展無疑將是今年兩會的重點關注話題,為此,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鋼鐵供應鏈管理專家、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雷鳴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壓力加工專家毛新平。
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由于我國國內鐵礦石品位較低,煉鋼成本較高,導致我國對于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6%,大約為11.8億噸。強化我國礦產資源保護能力已迫在眉睫。
“鐵礦石過度依賴進口已經成為我國鋼鐵行業目前的一個重點問題,甚至是‘卡脖子’問題。”鋼鐵供應鏈管理專家、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雷鳴表示,由于我國當前鐵礦石品位較低,煉鐵成本相較于國外鐵礦石成本較高,導致我國三分之二的鐵礦石依賴于進口,十分受制于人。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對于增強我國重要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增強我國國際礦產資源談判的話語權。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目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應對過度依賴進口鐵礦石的局面,如發展以廢鋼為主原料的電弧爐短流程煉鋼,通過增加廢鋼應用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鐵礦石的依賴。據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417座電爐裝備(包括現有、新建及待建)的總年產能約為2.2億噸,其中2023年已公示公告的新建電爐鋼裝備共涉及17座,包括10座公稱容量100噸及以上電爐和7座合金鋼電爐,總年產能為1183萬噸。
但整體來看,我國礦產資源保障壓力依然十分巨大,當前,我國煉鋼90%采用長流程工藝,目前電弧爐短流程煉鋼占比僅為10%,行業總體資源效率利用距離國際先進水平有30%~40%提升空間。
陳雷鳴進一步強調:鋼鐵行業當前的根本問題,依然是產能過剩問題,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淘汰掉落后產能,鋼鐵行業就無法從泥沼中走出來。按照業內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內,如若我國粗鋼真正需求下降到8億噸,粗鋼產量也達到8億噸,我國鋼鐵行業的主要問題即產能過剩問題便可基本解決,對鐵礦石的依賴程度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數智化賦能鋼鐵行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鋼鐵行業數字化發展成效顯著,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鋼鐵工業融合發展不斷加速,已經成為推動行業降本、增效、提質的重要途徑。各地各級政府也都下達相關文件推動本地鋼企加速數字化轉型。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壓力加工專家毛新平從數字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數字化對于鋼鐵行業整個低碳工作的推進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數字化來賦能鋼鐵生產的工藝技術及管理技術的高效化,使其達到鋼鐵生產全流程的低碳化具有很大的價值。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在《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中明確提出了當前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提出到2026年,鋼鐵行業數字化整體水平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鋼鐵工業深度融合,行業數字生態體系持續完善,基本實現由單點突破、局部應用向系統性、全局性的數字化發展轉變。
毛新平認為,對于鋼鐵行業來說,無論是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還是未來整個鋼鐵企業運行效率的提升,數字化將體現在整個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涉及到一個龐大的鋼鐵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在未來鋼鐵企業生態的構建當中,數字化以及智能化也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鋼鐵行業在數字化的問題上已經達成共識,大部分鋼企已經通過不同的切入點來逐步推進鋼企數字化轉型。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